《我的姐姐》VS《第十一回》:真挚情感or解谜快

摘 要

  清明小长假,迎来春节档后第一波国产电影小高峰。 今天来聊聊其中两部。 先来看《我的姐姐》。 观众认可度很高,随着自来水效应,票房肯定也会一路飙升。 无论剧本创作、演员演



清明小长假,迎来春节档后第一波国产电影小高峰。

今天来聊聊其中两部。

先来看《我的姐姐》。

观众认可度很高,随着自来水效应,票房肯定也会一路飙升。



无论剧本创作、演员演技、悬念设置、社会意义,还是观影门槛等方方面面,《我的姐姐》都对观众十分友好,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剧情商业片。



悬念

电影中的姐弟关系,跟预想的完全相反。

原以为这会是一个父母意外身亡,姐姐跟弟弟相依为命的感人故事。但事实上却大跌眼镜。

姐姐安然(张子枫饰演)的一切反应,都是反常态的。

交通事故发生后,以一副路人事不关己的表情进行着笔录;葬礼上游离在外的状态;葬礼后跟亲戚撕破脸;

将表姐撵出门,跟中介沟通卖房,跟男友考研去北京,给弟弟寻找寄养家庭

一系列操作中,她冷静、冷酷、冷血,一切唯目标是图,其他都是旁枝末节。没什么能影响到她,更不可能会伤害到她。

不禁要问:

到底是经历了什么,才成为现在这样的一个安然?



真相

弟弟说,“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。”

谜底由此揭开。

父母是亲生的,爱曾是存在的,但一切在父母有了“二胎”这个念头之后逐渐崩塌。

之后的每一次经历,都在为塑造后来那个安然添砖加瓦。

计划生育时代,为生二胎谎称女儿残疾,但安然穿着裙子没配合表演,二胎计划落空,之后是一番羞辱打骂;

高考志愿被父母偷改,因为学医周期长回报慢,只有早点毕业,才能反哺家庭;

寄养在姑姑家,被表哥当沙包,被姑父看洗澡;

什么样的打击最伤人?

曾经拥有,但之后不再拥有。

什么样的人生最悲哀?

作为工具人一样的存在。

真相在一点点的细节中被揭开,安然在一幕幕的剧情推进中被理解。



碰撞

二十几岁的安然,不得不面对只有几岁的弟弟。

他们不熟。

在那段不得不朝夕相处的日子里,每一次互动都伴随着激烈的碰撞。

他们不亲。

关系剑拔弩张,随时面临崩盘。

弟弟的试探、挑衅、抓狂,姐姐的无视、敷衍、不屑。

被迫共同生活的二人,都在努力地调动那个小宇宙,让自己随时处于备战状态。



改变

从什么时候开始,安然坚硬的内心开始动摇了呢?

是从他在幼儿园帮自己说话,揭穿那个肇事司机喝酒的事实,还是他乖巧地跟自己说:“我以后少吃一点饭,不吃肉包子了,听你的话。”

是他在地铁站找不到自己时疯狂的叫喊,还是他找小朋友帮忙,跟寄养家庭说自己愿意跟他们一起生活;

是看到他站在麻将桌旁,耳朵叼着烟,说着MMP,快要被舅舅带歪时;还是在寄养家庭签合同时,意识到自己可能无法再跟他相见。

感情上的变化,并非一瞬间。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发生。

眼神,交流;一件件小事堆叠,一个个细节铺设;一句不经意间说出的话,一个时机刚刚好的关心或问候。

就这样,那些曾以为的绝不可能,在不知不觉中化为了可能。

对于姐姐这个身份,安然从客观存在转化为了主观认同。



与此同时,她放弃了交往几年,对她很好的男友。

男友曾跟她说,“妈妈告诉我,如果没有赢的把握,就不要撕破脸。”

男友直到最后也没有跟他妈妈说,自己会跟安然一起去北京读研。可能是一直都不敢说,又或者根本就没打算去。

弟弟问:你们为什么要分手呢?

姐姐说:他想吃麻辣烫,而我想去大海里冲个浪。

“你不能先吃麻辣烫,再冲浪吗?”

“不能,人生太短了。”

注定走不到一起的人,还是说再见吧。



她理解并原谅了姑姑,这个一直在压缩自己,奉献他人的女人。

“姑妈没把你带好,今后的路你自己走哈。”

看着这个说着俄罗斯语,擦拭着那一个个俄罗斯套娃的女人;看着这个一辈子都没有自我,为别人而活的亲人,安然应该也释然了吧。



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说,这种时间跨度上的人物互动、心理层次上的逐步推进,一步步升温的人物关系,以及层层递进的情感高潮,非常能打动人。

作为一部由情感驱动的作品,自然是更顺应人性,观众被带动、被感动、情绪得到释放,情感得以安放,那些想要暂时脱离现实,跟烦恼隔离的小伙伴们,这是你们的菜。

PS.张子枫长着一张跟大荧幕超配的脸,瘦削、精致、灵动,每一个细微表情都经得起推敲。

这是一个能为角色注入灵魂的天才型演员。

感觉她能凭这部电影拿个影后。



再来看《第十一回》。

尽管影院APP中的观众认可度很低,才不到7分。但最具参考价值的豆瓣得分,比《我的姐姐》还要略高一些。



定位居然是“喜剧”?

好吧,这是一部笑不出来的喜剧。



《第十一回》是另外一种优秀。

如果说《我的姐姐》胜在“真挚的情感”的话,那么,《第十一回》玩得就是“解谜的快感”。

只是,它的观影门槛有些高。

有很多值得细品和玩味的部分,是需要具备点电影基础的,还需要费点脑筋的。



名字

“胡昆汀”、“贾梅怡”这些名字,可能很多小伙伴没觉得有啥特别,不就是图一乐或是随意起的吧。

当然不是。

“胡”可以是胡闹(不专业),也可以是糊掉(被换掉),昆汀就是被很多导演膜拜和致敬的那个昆汀。贾就是“假”, 梅怡即“梅姨”(中国网友对梅丽尔.斯特里普的爱称)。

苟也武、甄曼玉、正傅书记,副郑书记......每个名字都别有用意。



谜题

很多谜题,谜底都不是直给,观众没法一眼看透。

导演就是想把考题设置得难一点,高级一点,让同学们动动脑筋,更有乐趣一点。

比如说:

马福礼是故意杀人吗?

每个人出场,都自带一个剧本。

剧院领导只想着政治正确,屁哥只想着给自己哥哥平反,白律师义愤填膺地高呼着人权和尊严;

苟也武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高举着道德大旗,胡昆汀只想着怎么泡美眉,贾梅怡只想着人物动机的合理性。

每个人都从自己这个出发点,勾勒出一条故事线。

几条故事线交织在一起,就衍生出这个剪不断理还乱的罗生门事件。



回到正题。是,还是不是?

不是。

拖拉机滑档了。为什么会滑档?

因为李建设做了手脚,他不仅做了手脚,还在拖拉机底下躺了三天三夜,刻出了那个事发当天李凤霞看到后,跟他光天化日之下做出荒唐事的结婚证。

马福礼为什么要这么做?是为了面子吗?但谁又会为了面子,甘愿做15年牢?

是的,为了面子。

因为在那个年代,一怒之下杀死偷情的妻子和情人,远比忍气吞声地做个窝囊废,更能抬得起头来,被更能当时的社会所认同。



那后来为什么又要翻案呢?

还是因为面子。

时代不同了,戴绿帽和杀人犯,哪个会对一个人产生更恶劣和长远的影响?哪个更有所谓?

在马福礼看来,面子永远比真相重要。

自己该做什么,不是出于自己的价值判断,而是取决于别人会怎么看。

最后,他选择放弃面子。伪造了死亡证明,让自己社会性死亡。

自此,这个人物就觉醒了,人性就升华了。也因此,多多接受了他。

细节需细细看,谜题要慢慢解。

每一个细节,都不是废笔;每一个谜题,都充满魅力。



彩蛋

如果把彩蛋看做是惊喜的话,影片中的彩蛋有很多。

有段陈建斌跟春夏的戏,台词很绕口,还有些口型不符,后来才知道,这是电影审查时给换掉了。

一般来说,删减或是修改后,都不如原汁原味来的精准或提气。

但这里的修改,在用了几个“那啥”之后,效果反而是更妙了。

咱们来感受一下:

“你不仅是个杀人犯,你还是个王八蛋!”

“你那啥了我的自我,还那啥了我的那啥!”

“他凭什么不配那啥她?难道你就配那啥我了?”

是不是神来之笔?哈哈。



电影最后的最后,就是等全部字幕出完,还有个彩蛋。(这是个正儿八经的官方彩蛋,但估计很多人没看)

马福礼从三十年前的拖拉机下面掀开那块红布,下面啥都没有。他看向观众席,一个人没有;又看向舞台(暗指人生这个舞台),只有自己。

这时候他发现,一直以来觉得重要的东西,他人的目光、标准、价值观,统统都是虚无。只有自己,自己爱的人,自己的生活,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。

人物的心理转变,角色的人性升华,就在这一刻,完成了。

细细品,会发现给我们埋下的彩蛋,太多了。

开启你的智慧,打开你的雷达,慢慢找吧。



看得出,《第十一回》在人物设定、剧本打磨、细节铺设、舞台效果上,都下了很大功夫。

可以说,陈建斌把他这些年来话剧舞台表演的经验、对于电影的理解、社会问题的思考和人性的解读,都毫不吝啬地融入到这部作品中。

可能是受到昆汀的影响,陈建斌、姜文和宁浩的电影,在某些方面很像,比如说黑色幽默,比如说一些引发争议和思考的点。

只是宁浩更商业化一些,自然也更容易受到更多人的喜爱,得到大面积的传播。

而姜文和陈建斌还是有些端着,有点高高在上的意思,不迎合观众,不降低门槛,自己的作品一直是一小波忠实粉的心头好,没法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。



跟《一个勺子》相比,陈建斌在自己的导演路上,又往前迈了一小步。不出意外的话,他接下来的作品,仍会延续这种独特的个人风格。

对于一个喜欢动脑子,又注重细节的小伙伴来说,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处处埋了彩蛋的宝藏,等着你去一路探索,四处寻宝。



好看的电影就跟好看的人一样,五官端正是美,俊俏灵动是美,气质超俗是美,知性大方是美。

每一种,都好看,就看是不是你的菜了。

棕妈:

初中英语老师,11岁男孩妈妈;

半个读书达人,一年读个几十本;

半个电影狂人,一年看个几十部;

心理学感兴趣,青春期耗力气;

码字跟家务,是唯二的解压方式。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